情境中的选择:美剧《绝密》观后
人是情境生物,历史人物也是,而不仅仅是戏剧人物。人都是在具体的位置上、具体的情境中做出选择:发言或行动。
由于文化习性,我们的历史记忆大多侧重人物和事件,而忽视情境------大背景,或者把情境简化为革命歌曲、满街的邓丽君歌曲或刀郎歌曲如此之类。于是,我们经常把历史人物和事件剥离彼时彼地的历史情境而绑架到我们不知不觉的、此时此地的现实情境中,进行习惯性扭曲:过度美化或过度丑化。戏剧情境带有强制性,裹夹观众进入冲突情境,还原历史现场,去理解事件脉络、人物走向、行动轨迹。被我们定义为反面人物的历史人物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克服,被我们定义为历史过失的事件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避免,是为进步。而不明真相的丑化或仇恨,往往难免重蹈覆辙,是为踏步。中国已经踏步很久很久了,周期性的踏步,悲剧性轮回。
作为纪实性戏剧,《绝密:五角大楼文件之战》剧情清晰明了。不过,鉴于本文的阅读情境:读者不一定看过该话剧、不一定了解“五角大楼文件案”,有必要简单勾勒历史和剧情。作者有义务让本文对于没看过该剧、不了解该事件的读者依然有阅读价值。
1967年,为了让政府更好了解越战的根源和决策过程,时任防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授权编撰后来被称为“五角大楼文件”的报告。1969年,尼克松上任后不久,报告发布,共47卷7000页,其中4000页涉及正在发生的事件------这被认为如果公开会影响外交关系、并危及当事人比如还在潜伏的情报人员的人身安全等等。报告仅七份副本,严格保密,后来成为世行行长的国防部长罗伯特有一份,兰德智库有一份。曾供职于国防部的一度狂热支持战争的鹰派丹尼尔-埃尔斯伯格正在兰德,他认识到这场战争是悲剧性错误,坚信国会和民众需要知道这份报告,有助于结束越战。他试图把报告送给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未果,复交给《纽约时报》名记尼尔-希恩。尼尔-希恩刚刚发表关于越战的头版评论《我们是否应当进行战争罪审批?》,包括审判丹尼尔-埃尔斯伯格。仇人相见啊,这胸襟,他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做出选择?
《纽约时报》团队经过内部法律纠结、综合评估,发布了一系列报道。时任总统尼克松第一反应并不太在乎,毕竟这些事是前任干的。但是他忧虑政府的保密工作,并进一步担心这种保密水平会影响中国政府的决策,当时正在秘密进行基辛格访华的准备,仅总统和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知情,防长和国务卿都不知。尼克松指示司法部长诉诸法庭封锁后续报道,以报道会危及人民的人身安全和军事计划的名义。后来《华盛顿邮报》也加入报道。三年后,尼克松因为另一起事件下台,他开创了“什么门”事件的先河,虽然他并非最丑恶的政治人物。
在讲授该故事十年后,南加州大学传播领导力与政策中心主任杰弗里-考恩教授决定编成戏剧,由于《华盛顿邮报》的故事更加凝练,所以采用为蓝本,并邀请当事记者勒罗伊-阿伦斯一起创作。二人采访了大部分报道事件参与者,并参考了所有文档,在纪实性的基础上发现戏剧性,而非单纯地虚构戏剧性。
剧中出现的人物大概有十六七个,演员只有十人。两个阵营展开交锋,其间还有报社团队的内部争论、编辑与不同律师的交锋、法庭审判长与双方的应对。即便是同一阵营、同一观点,也有可能出发点是不同的,殊道同归。政府的出发点和逻辑并非完全蛮横不讲理,从法庭表现上看,政府代表过于傲慢、轻敌了,准备的证据被一一推翻,所谓机密,都已经不同形式、不同出版物的公开发表过。不过,历史上,关于机密由谁鉴定、机密公开后产生的影响如何评估,有过争论,总统认为应该由政府认定而非媒体。媒体的操作也并非完全无可指摘。这是一个平等的博弈。
两个阵营、十几个角色各自不同的发言逻辑和行动逻辑,十几个小情境会合成为一个大情境,同时铺展开来、交汇一处,活生生的,这是非常刺激的观摩。尤其对于我们习惯于只有一种、两种、三种观点的言论氛围,多声部彼起此伏、机锋迭出、全景式的演绎,有助于我们理解言论生态的多样性,有助于我们接纳众声齐鸣的言论交响乐。
我们存在情境中,改变整体现实也唯有通过改变现实情境,每个人可以选择性改变自己能够改变的情境因子,各种情境因子构成整个情境。每个人居其位、谋其政,都有其伸手可及情境元素,那至少改变个人处境、心境。一台戏具有情境,实际上,一个具影响力的人、一篇有影响力的文章、一份具影响力的杂志,也有各自特定的情境,影响着进入这个情境中的人。
并非由于是很素的教学剧,就缺乏新颖的戏剧表现形式。开头有一场模拟电视新闻争相报道的热闹场景,四个人扮演记者主持人同时播报,灯光暗下,让舞台很有镜头感。通常一个舞台可以同时有两个情景进行,该剧多时有四个同时或交叉进行,让戏剧有多声部、复调的感觉,逼近现实的复杂性。这种手法在影视叙事里很容易运用剪辑做到,在舞台上就有难度,同时出现的四个情景必须具有相关性,才能营造戏剧冲突效果。
第二幕的法庭辩论,大概由于高度浓缩、或者由于法庭辩论的影视作品见多了,看起来并不精彩,过于戏剧性,冲淡了历史凝重感,或许美国人不喜欢凝重感,只是我的个人预期。
尼克松的形象有点夸张、小丑化了,这代表美国民众和新闻界对他的印象。尼克松过世时,美国政论给予了他公正客观的评价,他是有战略思想和领导战略转型的勇气的政治家。剧中对话偶尔穿插作为语气助词的粗话,这似乎拉近与中国情境的距离,嘿嘿。作为语气助词的粗话和作为指称代词的还是有点不同的。
查阅资料时,发现很有意思的三点:一是:当时政治戏剧很流行,近乎现在政论脱口秀;二是:该剧很素,不像商业性话剧很荤-----充满装饰性,话剧一开始我第一判断是教学剧,后来查阅资料,果然是源于课堂,情境教学的实践;三是:该剧由洛杉矶剧院出品,洛杉矶剧院是二十年来美国最重要的广播戏剧公司,有网站在线播放,今年一月北京外语广播频道有他们的节目。洛杉矶剧院的戏剧有9000多个图书馆收藏,也可数码下载,有售。他们的一个“大爱与大声”教育拓展项目,全美3000多所中学用作教材,教授语言艺术、文学、历史和公民学。最新一项活动“戏如人生”高等教育项目,有300多部作品供全球大学使用。
嗯,来一段比较情境,回望神州。怎么会戏剧冷淡?什么叫文化复兴?什么叫软实力?看看人家美国,多少默默无闻的人在踏踏实实的事。我们忽视了美国很多很多专业人士、志愿者、非营利机构。
顺便说一句,开幕前,美驻粤领事穿着皱巴巴的西服发言,舞台朴素,这个剧场教学研讨会我来过很多次,任何一次都比这次奢华。
剧中对话多次出现:“法庭上见!”,威胁性的。七十年代初的美国,上法庭算是很大的威胁吗?对于某些需要清誉的机构和个人或许是。中国俗话叫“打官司”,这个说法应该过时了,法庭不是官之司,而是民之司,民间、官方可以在法庭上平起平坐。中美处境很多的不同在于这点,中国的新闻法久久未出台,新闻机构原则上属于政府附属机构,上下级关在办公室见,不在法庭见,或者一个电话就让你撤稿、靠边。传说有媒体敢于聪明地索要书面指令,有关方面没有下文。可以作为历史呈堂供证的书面记录,还是令人敬畏的嘛。当时美国国防部和司法部也致电媒体威胁,但是最大的威胁只能是:法庭见。
法庭高于政府,法律高于政令。这是交锋的背景。我们还在追求法制社会的进程中踏步。华盛顿邮报法庭胜诉,这是民间机构的胜利,也是美国法律的胜利;美国法律的胜利,也是美国的胜利;美国的胜利,也是美国政府的胜利。国家和政府的基础是法律。历史证明了:一个公民或民间机构的法庭胜诉不会颠覆国家和政府,反而是更加巩固根基。这是法制的伟大之处,国家和社会持久安定之道,所以,我们追求。
机密,从理论上说,有些悖反、可笑。一群代表人民利益的人干了一些不能让人民知道的事。现实不是理论、不是信仰。政治性的国家机密广泛存在于一切政府。大概只有等国家这种社会组织形式消失,机密才能随之消失,在卡尔构想的未来,没有国家,只有社区,比如天涯社区、思享家社区、碧桂园小区、星河湾、万科城市花园、洛杉矶大道住宅区、贝弗利山庄互相之间没有机密。机密源于国家利益,利益不脏也不高贵,哪怕是冠以国家的名义。国家观念是一种想象共同体、一种顽固的意识形态,它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异化乃至对立于人民,并派生出很多附属性观念比如国家利益、很多附属性机构比如情报部,国家意识形态会虚拟假想敌,两个国家会战略猜忌。一个中国人和一个美国人,没多少机密可言,但是他们所在的国家要玩这样的机密游戏、战略猜忌,而且,花着咱们纳的税啊。
阿桑奇同志,是的,同志,他身上有多少秘密?而且,秘密还在不断增长。美国及其它国家多少情报人员盯着他?他成了全球政治机密的公敌。像很多神秘人物难过美人关一样,阿桑奇同志的秘密文件有备份,但是杜蕾斯没有备份,两位女士几乎挽救了全球机密。美国政府并不承认诱捕他。其实,美国政府慢慢地不那么恨他了,他给美国政府惹的麻烦,比起他给美国讨厌的政府惹的颠覆性麻烦,搔痒一般,两烦取其轻。埃及和突尼斯的变革,阿桑奇公布的机密是导火线之一。美国政府信仰新闻自由吗?至少他们懂得利用新闻自由。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曾总结出西方政府操纵新闻的十大技巧。
关于新闻自由。我甚至不愿意用扒粪这样俗称、不愿意用“负面新闻”,新闻无正负,只有真假。某一团体的负,可能是另一团体的正,说负面,已经预设利益团体了,偏向了,于整个社会,新闻永远是正面的。
机密,像一个政治暗箱。政治暗箱越大,政治从业人员越在阴影中。阴影安全吗?那机密安全吗?机密给自己制造了危险。机密越少,政治越透明,其中的人越光明越安全。儒家社会具有管制社会视听的传统,管制导致机密的庞大。在信息时代,保密的成本越来越高,泄密的成本越来越低。政治活动越透明,运行成本也就越低,相应地风险也越低。
机密诱发想象。在连历史都成为机密的国度,想象空间更加辽阔,演义更加泛滥。意识形态谎言,对应地衍生各种猜测和谣言,病毒般传播。谎言与谣言像一对兄弟。沦为机密的历史,癌变为历史包袱、道德负债,越来越沉重。明智的政治家,应该抓住一切机会减负,争取在信息时代自我转型,轻装上阵。让历史完全见光、让新闻尽量透明,这是最安全的社会。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