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三天前的午间,在车站,对面班车下来一位小朋友,直冲过马路,被妈妈呵斥,小朋友面不改色,等呵斥完,又冲,我沿着他冲的方向望去,花圃里四个小朋友在玩,他显然被这个场面吸引了,我也是。他试图加入,我试图看出一点什么。

 

小朋友和妈妈下车的情景在我茫茫无焦点的视野里,直到几声呵斥,才成为视觉焦点。作为一种规则,过马路须观望车流,这必须深深地植入孩子的意识和行为,直至成为下意识、行为习惯。“规则----意识-----行为”这个三件套转化机制需要训练,训练通常不是一次就可以达成目的的,各个环节都会有损失、走样。训练可以是虚拟性的,有些则必须实地进行。训练过程中,呵斥是不恰当的态度,但严厉是必要的。呵斥是带强烈情绪的,严厉是理性态度。虽说如此,根据多年观察,虽然我自以为已经把严厉修炼为理性态度,但是丝毫也不妨碍重感情、爱情绪的中国同胞们情绪化地感受这种理性态度,他们认定:严厉是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管理他人的情绪和感受也是一门近乎艺术的科学、近乎科学的行为艺术,佛学、儒学中暗藏很多这类行为艺术,我知道很多、并且一直假装不知道。知道得越多负担越重,假装不知道,负担更重。嗯哼。

 

小朋友冲进小花圃,两个大一点的小朋友看一眼,继续玩自己的。小朋友凑近一个,一位跳绳的大姐姐,颠着脚跟着跳,跃跃欲试,绳子太短,大姐姐边跳边退,后来干脆停下来,和小朋友对视;小朋友意识到什么,转身,走向打篮球的大哥哥,大哥哥拍着篮球转身背对着,小朋友伸出小手做连续拍打状,徒劳地等了一会,再转身,走近一个玩粉红色皮球的小弟弟;小弟弟突然紧张地抱起球看着妈妈,小朋友也看他妈妈,他意识到什么,又转身,走向木马摇车,上面坐一个更小的小弟弟,这车投币的,小朋友回头看看自己的妈妈,估计投币无望了,又走近拍着皮球的小弟弟,伸出小手欲接着拍,还没碰到球,小弟弟就哭了,嚎啕大哭那种,突发性的,这件事教育了我:胆小的、弱势的、缺乏安全感的人,也有爆发力。理论上我知道这一点,操作中常忽略了。哎,我有时把弱者逼急了,虽然搞不清急之前还是急之后才发现是弱者。讲平等吧,竞争时就有人示弱,示弱就立刻获得道德优势,伟大的祖国文化,的确伟大。呵呵。

 

小弟弟爆发性的嚎啕,悍然坚持了大约五六秒钟,他妈妈已经冲过来抱住他,嚎啕也坚定地戛然而止,嗯,他控制哭的技术精湛、精准。隔得有点远,我无法听到妈妈怎么安慰小弟弟。

 

小朋友此刻也回望自己的妈妈,是在申请心理援助吗?几秒钟后,他悻悻然地、慢慢地走到木马摇车前……我的车来了,观摩结束。

 

在车上,反刍这一小段情景喜剧。小花圃的四个小朋友,原来也是各玩各的,呈离散化状态。新的小朋友来了,都回避、躲闪。他们本来就没有玩到一起,新来者,也就难以加入。

如果,这样感慨或分析:可怜的小朋友,各玩各的,玩不到一块儿,独生子,都孤僻;或者认为:家长戒备心重。这太武断了。

我曾在一邻居客厅聊天,他家的孩子从外面跑进来,带了另外一个小朋友,她问:妈妈,我可以跟这个小朋友一起玩吗?妈妈脸色难看了,大概碍于我在场,她改变脸色,说:嗯,今天可以,玩15分钟,20分钟吧。

嘿嘿,就是这孩子在外面碰到小朋友,都带回家给妈妈确认,被许可后再一起玩?两个小朋友我都认识,这家住豪宅,那位不是,她的确有一些不好的习惯。这位妈妈开始跟我数落那位小朋友的毛病、她妈妈的这这那那。她是瑜伽教练,专业级的,修养非常好,她有易经老师、有喇嘛上师,她为了独自练功,允许企业家丈夫另立新房,嘿嘿。家长不健康的人际观念是儿童成长的阴霾。

我记得当时跟她谈到:孩子以后在社会上总是会碰到有各种毛病的人的,疫苗得早打。不染,得有免疫力。

 

小花圃的不远处有一个大花园,我常在那发呆、让风吹吹日晒晒,周末那里常常集聚十几二十个小朋友,他们很容易就玩到一块儿,人际壁垒被打破了。只要人群达到一定数量,绝对化的个人存在就减弱,个人的社会化成分升高,群体性特征明朗化。我推测,大花园只有四五个人时,小朋友们也是呈离散化状态的,只要有一个新来者成功融入,就会打散僵局,适度的混乱造成群体性。一起玩,呼天喊地地嬉闹,比起独自装模作样地玩,刺激多了,兴奋感加强。我一直没有观察到这个转化过程,观察到的是四五个人的离散态、十几二十人的混合态,之间的过渡是我脑补演绎的。

人的社会化导致人际壁垒,成年陌生人之间互相认识,通常需要引荐、或者需要可以明说的理由,搭讪是例外,搭讪是高超的艺术,风险系数高。很多风险系数高的活儿我都故意演习过,在我的熟人存量里,非常规途径认识的人已经多于常规途径认识的,也可能是我善于喜新厌旧,咳咳。

通常小朋友是很少有人际壁垒的,只有怕生人的心理。小朋友看见小朋友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成人就丧失了大部分这样的天然感了,除了色人遇见帅哥美女、或者推销员遇见潜在顾客套近乎。常常看见路上小朋友遇见小朋友,两个人互相看,他们互相看的时间远远多于看成人,不过小朋友跟我互相看的时间也不短,我是伪小朋友,哈哈。另外,据说,在路上美女互相张望的概率也很高,这是另一个人类学议题,有待进一步田野调查。

我倾向于认为小朋友的世界是没有陌生人的世界,他们携带着某些天然信息,在成人世界,这种天然信息几乎损失殆尽,仅在少数艺术家、思想家身上残留,或者在修行者那经修炼再度焕发出来,我总是在一些杰出人士身上欣喜地发现一种天真。只要发现这种天真,我就无条件地认可这个人,也包括那种能够无碍、无染地爽朗大笑的人。哭,本来也是洁净的,但在我们这个国度充满了表演性,反而令我警惕。

在一些特定情景中,小朋友也有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之别,比如集体、班级。生人进入熟群体,会有障碍。一熟人千辛万苦辗转腾挪地把孩子转到名牌幼儿园,头几天放心不下,在幼儿园窗户外偷窥,发现自己的孩子很孤独、一个人自己玩、还偷偷哭。揪心吧,知会老师,也没办法。作为小有影响的疑难杂症爱好者,我被提问了。边听诉说边想,在电话里问:谁介绍你到这家幼儿园?答:一家长。好,你跟这家人认识,礼拜天跟他们全家一起吃饭吧,让两个孩子一起玩半天。周一孩子在班里就有一个熟人了,然后有第二个。引荐者,成人社会更普遍,有时候他是后台。

  

 

 

                                                                    (注:《途听道说》将是一个系列,上一篇:《 途听道说:藏钱 》)

 

话题:



0

推荐

东三

东三

81篇文章 4年前更新

东三,现居大理,自由职业者,公司在马路边大树下,喜欢多种运动,包括:发呆,有清风的那种;散步,跟白云一起最好啦;喝茶,肠胃运动;写字,手指运动,搂不住,就是社会运动了。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