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插曲。本来我该续写另一篇文章,看见有趣的话题,拐进街头巷尾嘀咕一会儿。

八卦,学名流言,诨名八卦。流言,未经证实、不胫而走,或添油加醋,总还是盘菜,且半信半疑。蜚语,则完全肆意歪曲、颠倒是非了。流言、乃至蜚语,或有负面效应,但本来大抵没有恶意,这是指内容。形式上,流言蜚语是平民百姓消遣、打发时光、互动交流的一种方式。这搬不上台面,却也运转千百年了。

 

不同生活圈子的人有不同的八卦,通常街头巷尾平头百姓的家长里短被认定是庸俗的,文人墨客的风流韵事被认定是风雅的。我认为在内容都是一样的、平等的,在叙述方式上,流言蜚语未必不能打造成精致的小说。我一直认为采访一个作家询问他的生活经历也属于八卦。在非专业领域,作者生平对理解作品并不一定有益,追究作者出身,不过是意识形态“出身论”宣传教育的后遗症。

 

街头巷尾、家长里短是百姓的一种公共生活,更准确一点:公共的小圈子生活,也有文化研究归类成亚文化。家长里短通常在熟人圈子内部传播,若有生人偶然闯入,交谈会戛然而止。若是正式场合、大雅之堂,交谈者会自动停止。也就是说,有两个约定俗成的限定:生活圈、情境。家长里短会影响生活,但不能成为呈堂供证。这是它恰当的社会地位。

 

平民生活,通常不入正史,恐怕连野史,也经常忽略。野史通常偏爱宫廷秘史、名人轶事。但是平民生活却是严肃小说的主要题材。有很多大人物把小说抬高到生活史的高度,比如:昆德拉。

那么,平民生活中的家长里短的合法性------或者合情合理性呢?自然不必用政治化的言论自由去涂抹,这本是一种人类语言本能也是语言的功能之一:倾诉与交流。交流,迫使内容具有一定公共性,因为内容起源于某个共同熟人、或名人的生活。这其中的心理,未必光明,但是,光明从不是平民百姓的生活准则。道德化的正史,也从不是完整全面的历史。家长里短、八卦,是庶民的权力。每个时代、每个社群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八卦话题。

 

如果说“国家是想象共同体”,由一系列历史文化符号和政权机构强制执行的符号混合的庞大体系,那么,社区、社群,则是由自然聚集的群体的记忆和印记构成的想象共同体,想象是互相激发、辉映、并共同沉醉的,家长里短就是世俗化社群里一个互相激发、辉映、并共同沉醉的议题,这个议题甚至能够成为符号,比如:我遇见一个多年前的同学,能够唤醒我们共同记忆的话题之一就是当年共同的八卦。

 

嗯,温存一下,我戏称为史上对八卦最正面的叙述:“小孩子中甚至都知道,并悄悄说,谁谁谁的爸爸和谁谁谁的妈妈曾经是恋人。那种议论,带着一种温暖。一种紧密的关系把我们穿连起来,我们没有血缘关系,却因为彼此之间,上一代,甚至上上代之间的各种情缘而变得如同真正的手足。我们之间,血肉相连,牵扯着彼此的记忆以及感情。”-------(摘自《我心中那座栽满梧桐树的小城 》)

  2011-4-11 20:28

 

 

 

 

 

话题:



0

推荐

东三

东三

81篇文章 4年前更新

东三,现居大理,自由职业者,公司在马路边大树下,喜欢多种运动,包括:发呆,有清风的那种;散步,跟白云一起最好啦;喝茶,肠胃运动;写字,手指运动,搂不住,就是社会运动了。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