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早到了半小时,门口停着两三辆警车,抓坏蛋的吧,警察提着矿泉水瓶闲聊,嗯,没坏蛋。人已经很多,取票,名单上没这人,只好对接头暗号,找到组织了。

 

开幕式,刘明康主持,他称是岭南学院老师,会议资料上说他是中大岭南学院名誉院长。

后来院长发言,说这个论坛去年年底就开始和刘明康筹备了,那时还没退休呢。

前省长卢瑞华退位后也在中大挂过名,似乎也是岭南学院。

 

官员兼职教职肯定不好,退休后兼任呢?在第一线实操过的学者型官员返校,对目前大学教育脱离现实是有正面意义的,如果这些学者型官员认真教学的话。

 

学术和学术论坛跟政治靠得太近不好,跟当下紧密联系却是好的。达沃斯论坛是典范。嘿嘿,不同的叙述角度产生不同的结果。

 

如果怒骂学术与政治挂钩,那就是真话;如果赞许学术直面当下,那就是假话。嘿嘿,是这样吗?舆论和网络里充满这样简单的判断,立场取代理性,屁股决定脑袋,老虎和网民的屁股都摸不得,摸了他们屁股跟摸了他们脑袋一样。我就经常摸。他们觉得谁的好摸呢?郭美美?

 

中大十几年来,改变不少。买了很多人才。买很难听,引进、吸纳吧。前一阵听说倪梁康来了,现象学啊,整个广州能谈这个有三个人吗?刘小枫也很久不谈了。

 

以前有教师开玩笑说:某某系可以用客家话上课、某某系可以用潮汕话上课,开会通用粤语。现在好了:用国语和英语。

 

岭南学院是MBA里形象做的比较好的,仅次于长江商学院和中欧。

 

我曾作为乙方接触过华南理工的MBA学院,分析的竞争对手就是前三者。当甲方只有得过且过、没有洗心革面的意愿,乙方怎么劝说都无效,只能做修修补补的工作。那时候的工作是形象化妆师,形象的根本是内涵。塑造形象是挖掘内涵。

形象首先不是漂亮,而是条理清晰、面目清朗。

 

开幕式,省1、2号来了,1号一言不发,鼓掌了,鼓掌也算表态吧。2号致词,先鞠躬,客气了。

主席台两大排,有一位步伐轻捷的女士。远看很年轻,近看,按西方媒体的说法:危险。嗯,他们的“危险”,就是我们的安全阀。这个国家需要很多很多安全阀。

 

我担心,担心主席台第一排的主就这么一直坐着,让会场千人白看六七个小时,某些人的瞌睡已经在两会上看过了,今天现场直播瞌睡就免了吧。

 

我先瞌。凡是遇上该打瞌睡的内容而又无法脱身,我的神经系统就自动启动瞌睡机制,我认定这是我稀有的优点中最重要的一个,特异功能。世界无趣,瞌睡置之;国人客套,瞌睡置之。

 

还好,20分钟就完了。

 

早上的论坛按行政级别开讲,大多是官话。内容财新网(http://economy.caixin.com/2012/lingnanform/)都有,我只开发剩余价值的部分。

 

财政、银监、银行、保险、税务、发改委。在我这个糊涂的外行看来都是同一个问题:几个部门该合并。富余出来的部长都当总理吧,名誉总理也成。

 

条块化,曾是发展的必须,现在问题纠结在一起,问题明朗化了,到了该合并的时候了。这种简单粗暴的论断,充分说明我是外行。

 

果然在提问时,一个实际问题,三个部门可以委婉幽默地互相推诿。估计能够接球的只有总理了,总理痛心啊,谣诼不断。

 

其实这些都是挺好的技术官僚。问题在于得给他们输入技术处理的目标:长期目标还是短期目标?维护官僚集体捉襟见肘的管制还是理顺整个社会各利益群体的机制------从而达到长治久安?

 

技术官僚的普及,是上一代领导的遗产,取代了政工干部,是官场的一大进步。

技术官僚,用在反面,会加重问题。

 

易纲的发言,说到在任上取消了一系列审批权。

 

吴敬琏发言:改革之名被套用了,什么政策改动都往“改革”里套~~观众掌声。

吴老重新解释顶层设计,强调顶层设计的概念是和改革开放政策具有延续性的。

 

这个延续性,应该理解为政治的合法性。在技术操作上,是借势推进,借以前的势,排除那些死灰复燃的管制政策也借改革之势上车。

 

势,已经些许迷乱。质疑顶层设计的有不少是自由派理论家。我以为他们要么没有策略,要么只有一步到位的策略,跑步进入自由主义。大概他们会说:至少姿势是对的。是啊,不干事的人只在乎姿势。

 

嘿嘿,我未免也有这样的德性。

 

吴老步履轻松下来了。远道看六十岁。头脑清楚,总是在言辞和行动上体现出来。

 

 

论坛竟然包午餐,感谢党和人民,感谢赞助商,他们在下午会大声发言的,看在午餐的份上,我情愿被骚扰数分钟。

领餐劵的人都很热情、拥挤,有更热情的人请我用餐。于是,我不必感谢赞助商了,感谢阳光、潮汕风情和城市牧人。

 

 

下午的论坛不按行政级别了,好,不瞌睡了。

 

舒立老师致辞,王烁主编主持,金融变革的动力和方向,七位嘉宾。

王烁的声音跟我预想的一样,低沉、略沙哑,许小年的也近似,许小年的声调高一些,可以听出一种鲜明的温和。知识分子标准音?

舒立老师的声音跟我预想的不同,甜美,我怎么会以为是风风火火的大嗓门呢?咳咳。

 

银行家发言,完全书面语,背稿子,没法讨论。口头语得浓缩、扼要、跳跃。

 

书面语通常注重逻辑推演,口头语不必如此无趣,但是内在逻辑性依然。

 

把专业问题梳理成直观语言是一种重要的技能,说服的艺术。

 

日常状况下,我们思考,用直观语言思考还是专业语言?

如果用日常的直观语言思考,那么就可以时刻保持思考状态,时刻准备着的人是很可怕的。能够拉家常一样,把复杂的、抽象的、全局性的事聊清楚,那是很厉害的人。

 

思维方式内化了,形成直觉判断。也有一种专业直觉:学术直觉、文学直觉。

 

如果只是在进行学术思考时才启用专业语言,那么,意味着专业与日常是分离的。分离不一定不好。

 

专业分析,经常得放回现实、放回生活世界去再对比、沉淀。我戏称为:回归分析,还原现场。

 

整天用专业语言思考,那是书呆子,维特根斯坦、陈景润那种,牛得狠,这样的人也不会很多吧。

 

马蔚华倒是会讲话,可惜内容是银行业的家常,不简洁不新鲜。

 

许小年说的引起多次鼓掌:一个经济会议,坐台上的大多是官员,企业家在下面,这是对企业家精神的伤害,官员应该下去。问:政府在资源配中的作用?许小年:一句话:没什么作用。

 

我倒没觉得这些话有多值得鼓掌,都是应该的、大实话。观众憋得太久了吧。许小年老师更精彩的不在这里。

理想化地,政府是应该退出市场,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现实是:经济增长依然是政府工作目标,各地地方政府依然是经济建设的主体。在行政主导的体制下,如果政府不再把经济增长当作第一目标,那么,他们营造环境、做公共服务有多少积极性?这就又得回到政改。

 

对话是在主持人主持下的七人轮流发言、问答。限时,不抢答、不插话。论坛必要的规则设计。

基本上难以构成对话的氛围,重点在于嘉宾发言内容的精彩、主持人的总结或临场发挥。

 

第二场对话,本地教授主持,传销式嚎叫派风格,广场效应,还有一种朗诵式的主持风格,婚宴仪式上常见,今天没见。

在嚎叫派的主持下,后面有几位跟着嚎叫,包括赞助商。那些赞助费,得赚回来不是。他们是给本省1号、2号捧场的吧。应该地。

 

刘明康总结整个论坛,总结得极好。这样的人,没必要退休嘛。有全局意识、能够综观,能把现实和理论梳理清楚,又保持常识、常情之人,怎么会这么少?

怀常情者,可为官。怀高古之情者,为学吧,不可为官。

 

刘院长提醒:路不平,想想邓小平。

刘院长总结时解释舆论热议的银行暴利(http://economy.caixin.com/2012-03-26/100372855.html?1332735401),让人豁然开朗。不过依然可以追问:这几年,利润丰厚的为什么大多数是垄断性行业。

 

一天的会议,大多数议题不感关注,却学到不少。比如:怎么回答傻缺纠缠问题,怎么现场总结。

尤其像我这样一天遇到很多傻缺跟帖的。无论多傻缺纠缠的提问,都回到主题、回到基本思路去解释。有些嘉宾老油子了,东拉西扯的,总结时不管这些,直奔主题。这样子,风度就出来了。感谢刘明康许小年王烁。

 

 

看一两分财经杂志,关注几个论坛,这些话题都不新鲜。但这些全国性话题,在一个区域集结、再现有其特殊意义。

 

广州是学术上的偏远地区,能重回主流,自然好。似乎是舆论制造中心,但是几乎和本地绝缘的,只是时不时被政治一下。文化上,广州似乎宽容,其实是不关心。

不关心未必不好,自己关心就好。纽约市民也未必关心文化吧。

 

咳,一个会议,我完全跑题。嘿嘿,自己的主题。

 

 

话题:



0

推荐

东三

东三

81篇文章 4年前更新

东三,现居大理,自由职业者,公司在马路边大树下,喜欢多种运动,包括:发呆,有清风的那种;散步,跟白云一起最好啦;喝茶,肠胃运动;写字,手指运动,搂不住,就是社会运动了。

文章